三国历史里面,由于曹操唯才是举的作风,其手下能人强将十分之多
而曹操的谋士团队,则完全可以与任何漫画的主角团队媲美——性格各异、出身各异、能力着重也各不相同。荀彧,一个大男人有随身携带香囊的癖好,其智谋不可小视,可惜大部分在打理内政,帮曹操处理后勤;
荀攸,荀彧的侄子,却比荀彧大个6岁,擅长奇谋,跟钟繇有着很强的基情……(真的)
程昱,一般谋士是个书生,而程昱根本就是个流氓。除了会出谋划策之外,人也很狠,曾经给曹操送人肉……
贾诩,之前说过,自保主义者,很少提意见,不过一旦开口,那绝对是完美的计策。
刘晔,其皇室血脉比咱们刘皇叔正统得多,之后却是曹魏三朝元老。典型的战略家,料事如神
除了以上的五人以外,还有一个人,被陈群说为“不治行检”,估计是个性格放纵之人;虽然英年早逝,却为曹操略献奇谋,时至今日,被称之为“鬼才”
这个人就是郭嘉
190年,是郭嘉21岁刚刚走进社会的时间,
这个时候,各路诸侯讨伐董卓,渤海太守袁绍是盟主,而那时的曹操只是一个奋威将军。
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,刚刚步入社会郭嘉通过朋友田丰的劝说,投奔了外表光鲜的袁绍,
而袁绍当时也很看得起郭嘉,薪水礼物什么都不少。
按理说老板对自己不错,自己又有良好关系,继续做下去相信这辈子就不愁吃不愁穿了。
而郭嘉并没有好好做下去,而是很快辞职不干了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看出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,他是这样评价袁绍的:
“袁公……多端寡要,好谋无决,欲与共济天下大难,定霸王之业,难矣!”
袁绍当时被誉为天下英雄,
而21岁的郭嘉就已经敢直接断言:就你袁绍想征服天下?绝对不可能!
好了,离开了袁绍,接下来去哪里呢?
郭嘉看了看各大公司的招聘启事,觉得一时半会谁都看不上,也干脆那都没去,直接回家当宅男去了。
而这一宅,就是六年。直到郭嘉27岁的时候,一个人找上门来
这个人就是曹操
曹操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郭嘉的,在此之前,曹操非常器重一个叫做戏志才的谋士。
这个戏志才有多聪明不好考证,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:戏志才的命比郭嘉还短。
戏志才挂掉之后,曹操当时十分伤心,写信给荀彧的时候这么说道:“戏志才挂掉之后,实在找不到其他能出谋划策的人……不知道谁能顶替他的位置啊。”
荀彧还真的回答出一个人——郭嘉。
荀彧推荐郭嘉之后,曹操也很重视,特意找来郭嘉聊天。
按照《三国志》的说法,两人的见面也没那复杂:(彧荐嘉。召见,论天下事。太祖曰:“使孤成大业者,必此人也。”嘉出,亦喜曰:“真吾主也。”)
简单说,就是两人见面,谈的很融洽,曹操觉得郭嘉能力不错,郭嘉也认为曹操是个好老板,两人一拍即合。
而在晋朝人傅玄写的史书《傅子》中,郭嘉第一次见曹操,拿出自己这些年宅的结果——著名的十胜十败论。
“十胜十败”大致内容说的是曹操和袁绍对比,曹操有十个优势,而袁绍有十个劣势。原文非常长,说的也确实有理有据。
这原本是为了表现郭嘉远见卓识的描写,但是看过《三国志》的人,都会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:
《傅子》中记载的“十胜十败”与《三国志》中详细记载荀彧的“四胜四败”非常相似。部分语句甚至一模一样:
绍迟重少决,失在后机,公能断大事,应变无方,此谋胜也。(荀彧,出自三国志)
绍多谋少决,失在后事,公策得辄行,应变无穷,此谋胜五也。(郭嘉,出自傅子)
如此相同的语句,一个人再笨,也会发现。何况倾听者是曹操。
同样:一个人再笨,也不会把同事的作品没改几个字就交给上级领导看,何况荀彧和郭嘉都是举世无双的聪明人。
“十胜十败”和“四胜四败”,二者必有一假,如果真要说是哪一个的话,基本确定是《傅子》中“十胜十败”是假的。
而具体原因,之后官渡之战会说到。
当然,纵使“十胜十败”是假的,这依然不影响郭嘉聪明才智的形象
因为郭嘉的其他计策,可比“十胜十败”精彩多了。
之前说到,郭嘉和曹操聊了天之后,二人一拍即合,曹操就拜郭嘉为司空军祭酒。
郭祭酒的外号,就是来自这里的。
而接下来郭嘉就参与谋划一个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,都十分出差的攻城策略:水淹下邳!
话说当时郭嘉到曹操手下,主要的敌对军阀就是占据徐州的吕布。
虽然历史中的吕布不管是武力或是统率都十分不错,但是面对三国第一军事家曹操,吕布依然只有退败的份。
正面作战无法取胜,吕布无奈选择了最有效策略——龟缩战法。
据守下邳,给曹操准备了一个冷兵器时期最困难的战斗——攻城战。
攻城战有多艰难,三国中失败的例子也不少——孙权,诸葛亮,包括曹操本人,都吃过亏。
而这一次,曹操也没能拿吕布怎么样,始终打不下去后,曹操有点想撤退了。(时士卒疲倦,太祖欲引军还)
这个时候,有两个人站了出来,拦住了他。
一个是荀彧的侄子荀攸,还有一个就是郭嘉。
这二人先给曹操好好的补充一下信心:
“吕布勇而无谋,今三战皆北,其锐气衰矣。”
咱们和吕布打三次了,吕布都输得那么惨,如今肯定士气衰弱。
曹操听到这话,稍微回想一下最近几次把吕布痛扁的经历,瞬间有了信心。
但是光有信心还不行,下邳城好好的在那里,怎么样打掉它是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而郭嘉和荀攸二人,早就准备了计策对付这座坚城了。
“引沂、泗灌城。”
这就是郭嘉和荀攸研究出来的战略:既然人力无法攻克城池,那就靠自然力量来攻克城池!
如果有人有兴趣,可以去看看地图——
徐州在黄淮平原南部,本来就是平原地区。
而且接近在黄河下游,附近有五条河流:沂、沭、泗、濉、安河。
如此地区估计本身就极易引发洪水,如果再加上认为引导……用演义中郭嘉的话就是“胜于二十万师! ”
然而事情真的那么简单么?
当然没有,除了要研究地理位置,水流流向等等自然因素以外,郭嘉和荀攸还要考虑人为的因素。
吕布军中会不会想到这一条,提前阻止曹操军的行动呢?
这两个人马上查看吕布军中所有人的档案资料——目测智商最高的,应该就是陈宫了。
郭嘉和荀彧相视一笑,直接给了陈宫一句评价
“夫陈宫有智而迟”
没错,咱两承认你陈宫是有智商的,但是你的反应太迟钝了点。
当然,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东西:
陈宫在吕布军中一直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角色,只是吕布不听而已(为布画策,布每不从其计……)这种人智商绝对是优于普通人的
可惜对于荀攸和郭嘉来说,你这个一般人眼中的聪明人,对于咱两人来说,那就是反应迟钝……
正如郭嘉和荀攸所料,曹操军的行动一直没有引起吕布方面任何人的注意。水淹下邳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,下邳城直接城破,吕布被活捉(城溃,生禽布。)
一代名将吕布的最后一战,就因为郭嘉和荀攸的计谋,让曹操从艰难的攻城战,转变成简单的棒打落水狗
当然,这一次胜利不仅仅是郭嘉,也有荀攸的一份功劳。
而郭嘉下一件厉害的事情,就是预测了某位英雄的死亡
这个英雄,就是孙策。
郭嘉20岁的时候还是个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,并且很快就离岗待业,一待业就是6年。
而孙策,从17岁那年孙坚死,到23岁占江东封吴侯,也只是短短6年时间!
孙策确实是一个真英雄,连曹操都不想和其那么快较量(“猘儿,谓难与争锋。”)
为了不尽快和孙策干上,曹操把曹仁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,又让自己的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堂哥孙贲的女儿。
然而,虽然大家都成了远方亲戚,等到了要和袁绍开战的时刻,曹操还是不得不考虑这个“猘儿”的问题了。
当时整个江东基本都被孙策吃光了,孙策已经开始吃荆州刘表了。
而刘表对这个孙策也是一点办法没有,手下大将黄祖被孙策几乎打得全军覆没!
曹操心里清楚,孙策这小子正是年轻,不管什么欲望都是很强的。
曹操完全有理由相信:一旦和袁绍打起群架,孙策那小子随时可能背后捅自己一刀(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,将渡江北袭许。)
当时曹军几乎所有人都听到传言,结果搞得吃饭吃不好睡觉都睡不安,人心惶惶,就是怕孙策突然就打来了。(众闻皆惧。)
而不少将领都清楚,一旦孙策打来,曹操必定土崩瓦解。
就是在这个时候,不少的人给袁绍写了献媚信,希望哪天自己曹老板挂掉了,袁老板能对自己好一点……
然而,一个聪明人根本不担心这个,照样吃嘛嘛香胃口倍棒,这个人就是郭嘉。
因为郭嘉心中早就料到,这事根本不会发生,因为孙策已经活不长了。
“策新并江东,所诛皆英豪雄杰…然策轻而无备…虽有百万之众,无异于独行中原也。”
郭嘉看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:孙策这家伙年轻气盛,手牌虽多但是完全不懂得自己权弟的神技制衡…… 咳咳,其实意思差不多。
刚刚得到江东的孙策杀了很多人,这样也就算了,估计这家伙仗着自己本来就能打,虽然自己手下很多,能打的也不是没有,但是孙策本人就是从来不带保镖。
“若刺客伏起,一人之敌耳。以吾观之,必死于匹夫之手。”
说白了就是:孙策这小子挂定了。
不少三国游戏都杜撰过一场战役:许昌奇袭战……最著名的就是《三国志10》,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去尝试一下。
大致剧情就是,孙策乘曹袁大战官渡之时,率精锐部队千里偷袭许昌,准备把汉献帝抢到手里……
很可惜,真实的历史上没发生这事,孙策如郭嘉所料,在最关键的时候,死了。
《搜神记》里孙策的死算在了于吉的头上。但是实际情况,孙策真的和郭嘉所预想的一样,“死于匹夫之手”
曹操要和袁绍决战,其隐患可不是只有孙策一个:
其中一个是西边张绣,杀了曹昂、曹安民、典韦的人,
当然,后面会说的,虽然张绣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,但是在贾诩的策动下,张绣主动投降了曹操。
吃掉了这个难啃的骨头,曹操肥了不少,又瞄上了另外一个隐患。
这个隐患,就是我们的刘皇叔。
而刘皇叔此时的地盘,依然是那个让曹操头疼的徐州……
想当年,曹操第一次打徐州,徐州还是陶谦的,当时的曹操手段是相当的黑:
击谦……过拔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,凡杀男女数十万人。
没错,曹操做的就是屠城,杀了几十万人,并且鸡犬不留,尸体多的把河水都堵塞了。(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)
虽然曹操杀了很多人,但是依然没办法打下徐州,因为最关键的时刻,被吕布抄了大本营。无奈之下,曹操只能跑回去打吕布。
而这一大块地盘被刘备捡了……
而时光飞逝,徐州乱子不断,刘备和吕布轮流做主,袁术也时不时来凑凑热闹。
直到袁术被打跑,刘备也被吕布赶走的时候,曹操再次对徐州出手。
当然,这一次出手也干了那事——屠城……
这一次遭殃的是彭城,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一下又是坑杀几十万男女。
最后,吕布也不是曹操对手,加上了郭嘉和荀攸的水淹计策,徐州落到了曹操手里,吕布也被曹操一并屠了。
原本曹操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徐州这块肥肉,心里面那个高兴啊。
可惜没过多久,徐州又被刘备得到了。
刘备再次得到徐州的原因,其实也怪曹操自己。
辕门射戟之后,吕布势力驻扎在下邳,而刘备势力驻扎在小沛。
刘备这么有野心的人,在小沛当然不是就吃饭睡觉那么简单。他在招兵买马,不知不觉,招了一个万人的部队。
然而刘备没想,才救了他的吕布,听说刘备在招兵买马,直接从下邳打向小沛了。而原因很简单:吕布不爽。(吕布恶之,自出兵攻先主)
刘备那个哭啊……
失去了根据地,无奈之下刘备又开始寻找新的东家。
看了看地图,曹操最近,而且又和吕布是死对头,一定会优待自己……嗯,就曹操了!
可惜刘备不知道,自己才到曹操那,就有谋士劝曹操砍了他。
这个人就是程昱。
关于这件事,《三国志.程昱传》里面难得用了一句普通话来说明结果:太祖不听。
曹操不听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另外一个谋士反对:郭嘉。
当时,曹操手下建议杀刘备的理由很明确:“备有英雄志,今不早图,后必为患。”
意思其实很明确,刘备这小子野心大,如果现在不干掉,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大麻烦。
而曹操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应该还是有点犹豫的,于是跑来问问郭嘉。
郭嘉先是点点头,说:“的确是这样的。”
就在曹操准备下决心杀了刘备的时候,郭嘉又说道:
“然公起义兵,为百姓除暴,推诚杖信以招俊杰… 今备有英雄名,以穷归己而害之,是以害贤为名也。”
郭嘉的意思很好理解:虽然我们自己看得出他是一个强力角色,但是其他人只看到刘备仁德到处发牌;如果我们杀了刘备,只等于往自己脸上抹黑,到时候谁还来投奔咱们?
郭嘉的分析其实曹操也懂,不然他不会犹豫那么久。
然而曹操虽然知道不能杀刘备这个道理,他却犯了另外一个错误:把刘备放了
当时的袁术已经和丧家之犬没啥两样,
战场上打败仗,生活中照样好吃好住好睡……没过多久,就到了兵粮寸断的境地。无奈之下,想跑到自己兄弟袁绍那里过日子。
一边的曹操当然不想这两兄弟和在一块,正在想应该派谁去的时候,刘备主动站了出来。
刘备:“我早看那小子不顺眼了,这事就交给我来吧!”
这时候的曹操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,很爽快的答应了:“行!”
一听到曹操放了刘备,不仅郭嘉慌了,一直想杀刘备的程昱也慌了,两个人一起跑来找曹操大呼小叫道:“放备,变作矣!”
这时候的曹操神经也才搭回来,猛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什么。
而刘备也不负郭嘉和程昱的“期望”,搞掂袁术之后,直接叛变了(时备已去,遂举兵以叛)
曹操顿时追悔莫及,“恨不用嘉之言”
好了,自己惹来的麻烦,那么就要自己解决掉。
曹操认真考虑,该不该在和袁绍对殴之前,先对付刘备了……
而另外一边,刘备而是第N次得到徐州,一边也不耽误:关羽守下邳、刘备自己守小沛。摆好阵势,等待曹操的到来。
而另外一边,曹操也正在犹豫:
毕竟和袁绍大战在即,如果现在掉头去搞刘备,搞不好袁绍直接带着一群人来捅自己菊花,那么自己岂不是被袁绍刘备直接当饺子馅包了?
曹操的担心其实是有点道理的,当年他第一次打徐州,就是因为背后被吕布捅了,结果半途而废,还差点丢了大本营。
就在曹操犹豫该不该先打下刘备的时候,郭嘉又站了出来。
郭嘉的答案很明确:打!
要说当年曹操之所以差点被包饺子,完全因为后方是吕布、陈宫。而这一次,是袁绍。
吕布和陈宫之所以能差点抄了曹操的老家,几乎都是陈宫的功劳。而陈宫在郭嘉眼里也就是个“智迟” 的家伙。
而这次袁绍————郭嘉摇摇头“啧啧”两声,无奈的说道:“更加迟钝。”(绍性迟而多疑,来必不速。)
既然是个迟钝的娃,那后方就不用担心了。
后面的问题是解决了,前面呢?
“备新起,众心未附,急击之必败。此存亡之机,不可失也。”
当年,陶谦领徐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虽然本人能力不怎样,但是好歹也是有一定根基的。就像是一棵小树苗,一旦扎根想拔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。
而这一次,就算你刘备真的是棵大树,也才刚刚放进坑里面还没培土,想把你连根除掉,那是一点也不难的。
既然郭嘉说的头头是道,那就听呗
于是就在与袁绍大战之际,曹操一行人忙里偷闲,果断开始打刘备。
要说曹操攻打刘备这一仗,演义里面描写的是相当欢乐。
罗贯中为了给刘备面子,大笔一划,让曹操带着20万大军,分五路进攻徐州!
然后曹操大军走着走着,突然刮来一道强风,把一面旗子给吹断了。
要说这种小事曹操连过问的必要都没有,应该直接一个下人把旗换了一下得了…
结果演义里面,曹操因为这事把手下所有谋士都叫来,问道:“这吉不吉利?”
然后咱们的大智囊荀彧真的跟个算命先生似的,问清楚吹的是什么风,倒的是什么旗之后,直接说道: “不主别事,今夜刘备必来劫寨。”
另外一个流氓谋士程昱也成了算命瞎子,和荀彧说的基本一模一样。
演义闹了半天,就为了说明刘备输给了一阵风…
然后当晚张飞果然来劫寨,结果不是成了饺子,而是被曹操当包子包了:
正东张辽、正西许褚、正南于禁、正北李典、东南徐晃、西南乐进,东北夏侯惇、西北夏侯渊八处军马杀来。
瞧瞧~瞧瞧~,五子除了还没入伙的张郃,三宗除了曹仁,外加上保镖许诸,名将李典,全部都出来了。
而演义里面的张飞哪里怕这些,居然带着几十个人硬是杀出来了。可惜后面的刘备就有点……
刘备在张飞后面,见张飞被包了包子,到处都是曹操的兵马,直接投奔袁绍去了。
路上先后碰到正北李典,东北夏侯惇,西北夏侯渊,刚好被杀的只剩下刘备一人,跑了。
而真实情况,根本没那么复杂。
首先,20万摆明是假的,曹操当时虽然不小,但是绝对拿不出20万来打刘备。
其次,算命先生荀彧可没去。
最后,去的武将也没那么多:
摆明不在那的有于禁,当时于禁可威风了,只带了两千人就在延津,袁绍居然没能拿于禁怎么样。(太祖东征之。绍攻禁,禁坚守,绍不能拔。)
其次,摆明去的就只有乐进和徐晃……至于有没有吹大风刮倒旗子,我们来看看:
《乐进传》:攻刘备于沛,皆破之
《徐晃传》:从破刘备
所以说刘备在北方那段时间就是个悲剧:加起来一共就12个字。
官渡之战前,曹操的三大隐患:张绣、刘备、孙策,除了第一个,剩下的隐患能顺利解决,都和郭嘉有关。
而官渡之战,这一场决定曹操一生的关键战役,郭嘉几乎一直在神隐了,直到最后袁绍死了,郭嘉才出现在众人的视角。
其实原因很简单:郭嘉虽然擅长出谋划策,但是打仗,郭嘉却是个门外汉。众所周知,古代战争并不像三国演义那样简单,但是一样有分工的。
领着士兵打仗冲锋陷阵,最大限度发挥士兵能力的,就是所谓的武将:如魏五子良将。
而经常出谋划策(奇谋也好,正常建议也好,)那帮人,就是一般的随军谋士:如郭嘉、贾诩、法正等等。
谋士往往只是提供建议,具体用不用,决定人就是主公:如曹操。
除了以上这些简单的分类,其实还有很多:如负责后勤的荀彧。
当然也有人是兼职的,如:曹操、孙策、司马懿。
最后,还有身兼N职,最后把自己搞得短命的:周瑜,诸葛亮。
而我们的郭嘉就没有那么全能,他除了计谋以外,估计身体不行,所以在官渡这个大型的正面交锋的战场上,郭嘉确确实实没什么发挥的余地。
然而,也不是整个官渡之战郭嘉都没参与进去,他还是参与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:
关于袁绍两个儿子的问题。
前面也说了。由于演义的存在,今时今日的大众对三国人物的评价都有些复杂。
不少三国人物天天都被“黑”和“吹”拿来搞辩论大赛,加上中国人又喜欢站队伍,导致也没有越辩越明的倾向。
诸葛亮算一个,郭嘉也算一个。
然而,史书不是百度贴吧,能在上面留名的人,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。
同样的,留名的人,始终是人而已,作为一个人就绝对不是完美的,也是有缺点的。
郭嘉,在其人生的最后,就做了一件并不完美的事情。
这事就是著名的“郭嘉遗计定辽东”
当时的大致情况是:官渡之战打赢了,袁绍也死了,袁绍大儿子袁谭也被虎豹骑砍掉了,而三儿子袁尚腿脚快点,跑到了辽东乌丸一带。
当时,曹操只需要把最后的袁尚给干掉,就可以完全消灭北方军事上隐患,之后就可以全力以赴去搞掂长江以南的地区。
隐患这种东西,往往是成双出现的。
在官渡之战前,曹操准备和袁绍开打的时候,驻扎在徐州的刘备是一个隐患;
而曹操去打刘备排除隐患的时候,袁绍又成了自己后方的隐患。
如今,曹操打袁尚,就是为了以后对付南方能没有后顾之忧;但是,如果真的现在去打袁尚,南方那些军阀会不会现在捅曹操后背一下呢?
曹操这次担心捅刀的人,是刘表。相同的问题,还是要同一个人来解决:
郭嘉又一次站了出来,跟曹操说道:“老板你就放心的去吧,刘表那家伙不会来的。”
事实上,郭嘉也说对了,刘表确实没来,丧失了一个大好机会
但是曹操自己打袁尚的时候,却出现了一个大的失误
这个失误的来源,正是郭嘉
这一次郭嘉不仅提出了战略上的建议,也提出了战术上的构想。
“兵贵神速。今千里袭人,辎重多,难以趣利,且彼闻之,必为备;不如留辎重,轻兵兼道以出,掩其不意!”
此时的郭嘉更像是三国杀中的夏侯渊:千里袭人,出其不意!
当然,郭嘉也知道神速的代价是什么:要么不补给,要么把装备给扔了(留辎重,轻兵兼道以出)
但是郭嘉并不知道:神速的施展,并不是三国杀中那么片面的。
在三国杀中,夏侯渊的神速是可以完全无视距离,即使是八人场,从这头打到对面骑着加一马的那家伙也是完全没问题。
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军队却完全没办法那么做;
而且不仅不能,奇袭的行军方式,路程,很大程度的决定了奇袭的成功与否。
那么,我们来看看这一次奇袭的路程和距离是多少:
首先,大军的目标袁尚在辽东地区,就是辽河以北,现在辽宁省的东部地区;
当时的曹操刚刚平定冀州,就是现在河北的石家庄以东的地区,这里就是神速的起点。
这两地说近不近,说远也不远,粗略估计大概有1200多公里的距离,也就是2500里,正好红军长征的十分之一。
不过当时的冀州以北开发的很少,除了几个城市以外基本上算的上荒无人烟,部分路段也是干旱无水……路途的辛苦程度完全不亚于长征。
郭嘉想的这招确实够狠——对自己狠。
很好,神速开始,我们来看看这次奇袭的过程。
奇袭开始,曹操敌人还没见着,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吃饭喝水的问题:
十几天的荒路和急行军,粮食和补给跟不上,而且也说了部分路段干旱无水,曹操无奈的把几千匹战马杀了充饥。
一路艰辛的行军之后,曹军体力自然大打折扣,更何况曹军重装主力步兵在后面。
而另外一边,虽然被曹操的突然出现吓到了,但也是以逸待劳,体力充沛的准备和曹操打群架。
不过虽然如此,曹操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强横——打群架的过程中,张辽和虎豹骑的表现绝佳,一战就把乌丸首领蹋顿单于给砍了!
之后战斗便是一切顺利,顺势灭了袁尚一伙残余势力。
就在曹操因为灭掉这个隐患而松一口气的时候,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:郭嘉因为本次受不了旅途的艰辛,死了。
好了,大致过程和结果就是这样,我们来评价一下此次军事行动。
这一次军事行动,曹操自己也做了一个评价:
“孤前行,乘危以徼幸,虽得之,天所佐也,故不可以为常。”
说白了就两字:运气。
相信大家在玩三国杀的时候,都见过这样一种情况:
一个夏侯渊,手持贯石斧,身下有加一马也有减一马,怀里有属性杀有酒还有铁链,而不远处,一个距离为3的敌方武将已经半残,而且手牌稀少……
就在众人满心以为机会难得,夏侯渊能一次造成大输出的时候,只见夏侯渊选择放弃出牌回合,放弃了贯石斧并大喊“孤善于千里袭人……”
这种行为,在杀吧一般被称为“犯二”。
而我们的郭嘉,犯的就是这种二。
奇袭,在军事上往往是正面战场无法胜出或者无把握胜出的时候,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。
小国蜀汉挑战强大魏国,魏延才会建议子午谷;
钟会和姜维相持不下,邓艾才会偷袭阴平;
纵使是元首的闪电战,也是因为对手是和地盘差不多大的法国。
然而当时的曹操坐拥长江以北大半地区,乌丸只有小小的三个郡,如此对比,哪里有奇袭的必要。
郭嘉策划的这一次奇袭,几乎就是为了奇袭而奇袭。
远征乌丸,曹操完全可以比较稳妥的方式:大军缓慢前行也好,诱敌来攻也好……以曹操军队的质量,怎么打才会打不赢?
只有奇袭这种方法,才可能导致曹操打不赢。
综上所述,郭嘉最后的建议,有画蛇添足的嫌疑。
不过看在结果不错的份上,而且他自己也因为此计而死,咱们就不要太多计较了。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
至此,郭嘉一生的经历就完全说完了。
很多郭嘉迷,如果郭嘉活长一点曹操不会输了赤壁,如果郭嘉活长一点曹操能打到罗马
但这并不可能:第一个原因就是,郭嘉是被自己的计谋害死的,怪不得他人
其次,郭嘉顶多算是一个战略家,而不是一个全能谋士。
也就是说,郭嘉不会带兵打仗,不会思考出计谋阴死人,
他会的只是告诉曹操:现在该打这里,之后打那里……
在郭嘉死后的这么长一段时间内,曹操的战略错误只有一次。
所以即便是郭嘉活着,也不一定能帮到曹操多少
但是即便如此,也无法否认郭嘉一生的功绩
郭嘉为曹操想出的战略方针确实帮助了曹操不少忙,可以说没有郭嘉,曹操根本没办法那么顺利统一北方。
不管最后一计质量如何,郭嘉也绝对担得起一个词:聪明。